中华环保联合会出席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专家研讨会 共商ESG战略新范式
2025年7月1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专家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涂瑞和受邀出席并作专题发言,带路工委会秘书长石祥参与主题研讨。作为《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课题研究的重要学术活动,本次活动邀请来自国内外区域国别研究、国际贸易经济合作、国际经济伦理、ESG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国网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富士胶片制造(深圳)有限公司等业界代表,围绕《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课题与中国企业海外ESG战略实践展开了深入研讨。
座谈会现场
涂瑞和主席在发言中着重强调:"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进程中,必须建立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需要重点提升三个方面的核心能力:
一是强化风险预警与长效防控机制。企业海外经营面临政治、环境、社会等多维风险,必须构建全周期、动态化的风险评估体系,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前端,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战略转型。
二是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针对海外运营中可能出现的环境事故、社区冲突等突发事件,要建立标准化应急预案,并通过情景模拟、压力测试等方式持续优化响应流程,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
三是完善品牌声誉管理策略。企业需建立专业的舆情监测和危机公关体系,通过透明化沟通、利益相关方参与等机制,及时化解潜在争议,避免负面信息对企业国际形象造成不可逆损害。
石祥秘书长在研讨环节深入阐述了社会组织在促进民心相通中的独特价值与实践路径。他指出:作为连接政府、企业与社区的桥梁纽带,环保社会组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软联通作用。通过构建多方参与的对话机制、推动环境友好型项目本土化实施,社会组织不仅能够有效化解地缘文化差异带来的潜在冲突,更能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当地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商业生态提供重要支撑。同时强调:在全球化发展新格局下,企业'走出去'战略应当与社会组织建立更加紧密的协同机制。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探索符合东道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本次研讨会聚焦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战略升级需求,形成三大共识:
破解企业出海难题,构建ESG战略协同新范式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下,中国企业出海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与会专家指出,企业出海战略需要将东道国发展目标诉求与企业全球商业战略动态对齐,形成“政策-产业-民心”三维共振效应。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深化,这种兼顾国家战略、商业价值与民心相通的三维模式,将成为中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优势。目前,该模式已在能源、矿业、基建等关键领域形成可复制的成功案例,为中国企业高质量出海提供了ESG实践样板和战略框架。
优化企业出海策略,打造ESG管理赋能新引擎
企业ESG实践正经历从理念到方法论的系统革新。在管理工具层面,智能决策平台通过地缘风险评估与碳足迹追踪等核心功能,为跨国公司提供实时动态的ESG管理支持,显著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和风险预警能力。在管理体系层面,领先企业通过定期诊断与动态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ESG绩效的可视化管理和持续改进,且采用此类体系的企业其ESG评级普遍获得显著提升。在合规管理层面,创新的框架体系将国际标准转化为可落地的业务流程,有效解决了外规内化的实施难题,可大幅提升合规效率,为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尤为重要的是,多方协同治理机制正成为ESG风险管理的创新范式。通过构建企业、国际组织和当地社区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不仅能有效化解了环境与社会风险,更能将ESG实践从被动合规推向主动价值创造的新阶段。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企业ESG管理正迈向更成熟的发展形态。
实现企业价值跃升,开创ESG品牌溢价新路径
中国企业正在通过创新ESG实践开创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新路径,实现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与环境价值的协同增值。最新实践表明,将ESG理念深度融入企业战略不仅能够创造显著的品牌溢价空间,更能通过ESG产品、碳资产管理、绿色融资、社区发展等创新模式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领先企业已建立起的“商业-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的价值创造模式,正在塑造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新竞争优势。随着ESG标准体系持续完善,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不仅实现了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引擎的转变,更通过可持续商业模式的输出,为全球价值链重构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展现出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的新发展路径。
部分嘉宾合影
本次研讨为《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践参考。下一步,中华环保联合会将深化与学界、业界的合作,携手各界共同推进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推动构建更具中国智慧的ESG框架,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